×

乡村振兴 农业 农村 乡村产业 三农

乡村振兴,现代人“还原出厂设置”的唯一路径

策马西风 策马西风 发表于2021-09-15 15:56:28 浏览29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1631692788094.jpg一、没有触及微生物和微量元素的农业都是门外汉

从十九大以来,大家针对乡村振兴话题,从概念上都有自己的理解了,具体怎么做,都是靠今后的各自实践。如果用一句话对乡村进行终极定义,你会怎么定义?我认为,乡村是现代人进行“还原出厂设置”的地方。

这句话没有那么玄乎,每个人的手机都有一个恢复出厂设置的功能,对应的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人只要回到乡村就很容易充满活力,满血复活。

这得益于乡村高绿化率,相对低矮的房屋,温暖的亲情等等,都会让人卸下一身的疲惫,一身的防备,所有的心理负担,做快速的彻底的放松下来。

我不知道你同意不同意我的观点。如果同意,那咱们才能继续往下聊。

地球到底有没有一键还原这个选项,从如此体量上讲,这个可不敢随便一键还原。但,人是可以做到无限接近一键还原的,那就是回家,回到出生的老地方,进行近乎百分之百的生态重合,过很短时间就又能能量满满。

或者,一个城里人去乡村沐浴一下乡村香甜的阳光、空气、食物和泉水,状态就会好很多,创造力也会变得更好。

 我们都在追求健康。城市就不用多说了,你懂得。但是,当前也不是所有的乡村的阳光、空气、食物和泉水,都是完全的健康的。

我们既不要忽视地球自身的净化能力,地球存在46亿年,产生了至少大于自身重量和体积十几倍的“垃圾”,都被自己净化了,这是因为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碳基生命,这些所谓的“垃圾”并不一定是真的垃圾,针对于地球这些个生命个体,它们是有生死定义的,它们还要继续参与下一个生命循环。无限循环最主要归功于微生物的功劳。但也不要忽视地球上的万物是综合的错综的联系在一起的,一切都在遵循着生态循环,对地球有害的内容会随着大气循环以降水和其它流动的形式到达任何区域。

过去四十年,我们只一味的追求向土地索取高产出,化肥农药的滥用,这对土地的索取和伤害甚至超过了过去七千年农耕文明的总和,然而我们对土地营养资源的补充远远不足,这就导致了土壤板结,土地贫瘠,重金属污染,抗生素农残超标等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在很短时间内又无法消除,当前的农业健康问题是相当严峻的,然而大部分人依然只是关注产出的农产品好不好看,产量高不高,如何进行流通,从来不对根本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变革。

人体健康根本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健康,健康的根本在水、空气、食物、阳光和睡眠。水的发展方向走偏了,为了去除某些所谓的有害的,拒绝了任何一切有益的,现在的水都走向了纯净水,而不是追求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碳氢氧氮元素在相对区域空气中含量差别不大,且遵循地域差别和小气候差别;吸收阳光的多寡和睡眠的多少都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都得积极争取和改善。这就需要我们研究人体健康问题导向以研究粮食问题为主体。

俗话说,病从口入。人的健康归根结底首先得向粮食要健康。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如果研究农业问题仅仅停留在产品的流通环节是远远不够的,研究乡村振兴仅仅要求城乡双向循环也是远远不够的。食物(粮食)的根本在农业,农业的根本在土壤,土壤的根本在微生物和微量元素。没有触及微生物和微量元素的农业都是门外汉。

二、城市和乡村都没有胜利

《城市的胜利》的作者格莱泽设定的语境是美国大城市集中了美国绝大部分人口,创造了绝对优越于乡村的价值,输出了全世界的意识形态这一结果,在这样话语体系下默认了资本驱动城市,这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胜利。这是站在全球价值链的顶层的结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它的结果的持续性在近今年就被一一验证,注定是不长久的。

中国城市的胜利,只是这个“顶层设计”下的一环,从沿海港口经济做外包工厂开始,我们开启了自己的血与累的奋斗史,经过四十年,城市是崛起了但相对的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如果把我们自己的城乡生态看做一个整体,在本质上是失败的,把全世界的城乡生态看做一个整体,也依然是失败的,城市和乡村都没有胜利。

理解了这个大前提才好理解《城市的胜利》,那它对中国的城镇化城乡融合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1、驱动选型。到底是选择资本驱动还是政治驱动,在发展的过程中这往往是一个被动选择的过程,世界金融五百年,实际上是大明王朝的鲸落现象,如果从历史的切片来看在某一些特定的历史年代的截片,是很难看出来的,所以人们往往以截片来当原因,就像是一趟几十个站点的火车,在始发站火车延误了,很多人把误车归咎于上一站的问题。目前中国大多数城市尤其是中小型城市都面临新的抉择,城市负债率太高,没有了房地产驱动,没有创新动能的技术储备和能力,区县一级很多城市基本上都会面临新的一轮的财政破产。

2、乡村拟城市化。乡村未来准确的讲叫做拟城市化,这个城市化不是过去的城市化,拟城市化简单理解就是熟人社区,它依然是以人的中心化为导向的,会配备有城市功能,比过去会有很多新的优势,最大限度了降低了综合成本和提高了整体的运营服务水平。这是一种被动的必然的选择,因为当技术和信息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乡村的静谧与宁静必然被打扰,不再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生态存在下去,不能做到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了,进而被强制要求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

3、政治的管理与服务。在中国不管怎么发展城市还是乡村,都必须选择中国古典管理学,一半是管理,一半是服务。话语体系上,政府为主体做好管理、引导和服务,市场做好具体落地支撑,本质是政治和市场,双核驱动相互共赢。我们必须继续全球化,旧的拉不动了,世界会重新换火车头和必须重新获得这个世界的审美权,道义权,历史解释权。

不用讨论城市和乡村谁的胜利,城乡间只是一个并不真实存在而是概念定义下的国土空间,城市和乡村需要重新拥抱合作。

三、美好生活、健康中国、子孙祭祀不辍才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追求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双方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的内容是当前阶段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过去就是满足最基本的吃穿住行的物质生活方面的内容,今天必须照顾到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

人们对健康长寿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但是也受到各种或对或错的引导。大部分人想到健康都是从打针、吃药和住院治疗去想,而社会也大力发展了医院和医疗体系。但是殊不知,健康中国应当包含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个层面,治疗只是健康中国的一部分。《黄帝内经》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从系统上讲,治未病就不仅仅是预防医学,还有治没病的地方以达到治病的效果,同时还有不打针、不吃药和不住院治疗的康复手段。

可见,到了生病治疗这一步是很糟糕的结果了,对于不生病和生了病再治疗,相信大家肯定是选择不生病甚至是永远不生病这个选项。 

我们中国文化中,西医是理解不了生命的,大部分人现在也不理解生命。我们定义生命就是“子孙祭祀不辍”,民间就是不能断了香火,对植物来说就是自然留种。我们看竹子一茬割了还有一茬,我们看野草“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这些都是“子孙祭祀不辍”的表现,这就说明生命一直在延续,基因一直都在延续。而现在很多人理解的生命都是一个小生命,仅仅是自己这一代的生存,只是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和健康长寿。而正确的对待生命的美好方式就是追求“子孙祭祀不辍”,所以鼓励二孩三胎是对的。但是现代人的健康出了大问题了,并不一定能够做到“子孙祭祀不辍”了。

四、乡村,现代人“还原出厂设置”唯一的地方,乡村振兴,现代人“还原出厂设置”的唯一路径

刘宗超院士说:生态文明时代我们必须进行三场革命:能源革命,农业革命,生活方式革命。

能源革命,最主要的是降低消耗,清洁能源,提高效率,安全生产。碳中和,在本质上就是要进行能源革命,在过去中国能源煤炭比重大,水电、核电、新能源所占比重小,石油、天然气短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为70%左右,比国际水平的27%高40多个百分点。

在今天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进新的能源的开发和使用,调整中国能源结构,必须加快发展水电,积极稳健地发展核电,大力发展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

现代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石油农业,正是化肥和农药以及设施、农机、农膜的投入换来了粮食、饲料、肉类、鱼类、瓜果蔬菜等人畜禽鱼类的食物。还有棉花等纤维作物以及部分木材,甚至城市的绿化也同样需要投入化肥农药。在所有的肥料中,氮肥是作物丰产的关键。尿素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70%的都流失到土壤、江海湖泊和大气中。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导致土壤的板结、使土壤固碳能力减低。我国可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还不到美国可耕地土壤的平均有机质含量的三分之一。土壤有机质少,不仅导致化肥利用率降低,还导致化肥投入报酬递减。为了追求高产,农民种田,化肥越施越多。我国农业单位面积的投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农业革命的核心是去掉化学农业对土地的伤害,主要是以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为基本影响的去除,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活力为基本前提。

生活方式革命最主要的是走生态循环、生态文明之路,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制止奢靡之风。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要实现碳达峰,要在低碳循环和节能方面狠下功夫,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积极开发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

作为普通人,我们至少要参与其中两个革命,一个是农业革命,一个是生活方式革命。而实现这两个革命的重大载体就是乡村。

乡村,现代人“还原出厂设置”唯一的地方,乡村振兴,现代人“还原出厂设置”的唯一路径。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或者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是相对健康的生活,而乡村才是最接近健康生活方式的地方,但是当前的乡村的水、空气、食物和阳光也同样像城市那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然而城市里的尤其是食物仅仅是流通,难以从根本上企及食物本源,要想彻底的拯救农业和进行生活方式革命,只能从乡村和乡村振兴入手,这才是最靠谱的路径和手段。

但是当前乡村生产、供销和信用关系,已经伴随着城乡分离,城乡对立,而逐渐被削弱和瓦解,所以,重塑生产、供销和信用三位一体的体系,将会成为未来农业革命和生活方式革命的最重要的内容。

别光顾着“还原出厂设置”了,当前是厂子出了问题,还得先把厂子给修缮了。

作者简介:

曹洪仁,甦家生态文明学派,八界文旅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副研究员,原中国科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项目总监,多家文旅集团顾问专家;致力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农文旅顶层设计。


推荐

客从何处来

访客